
-
專利
-
商标
-
版權
-
商業秘密
-
反不正當競争
-
植物新品種
-
地理标志
-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
技術合同
-
傳統文化
律師動态
更多 >>知産速遞
更多 >>審判動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視點
更多 >>裁判文書
更多 >>視聽作品
-
經營場所播放第三方網站視聽作品的司法認定
裁判要旨 經營者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在經營場所提供播放設備,爲消費者提供第三方視頻網站上視聽作品的點播服務,若經營者未将視聽作品置于網絡環境中,不構成對視聽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害。權利人主張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案情 蘇州市奮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奮強公司)訴稱:奮強公司經案外人授權取得《道北人》電視劇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經調查發現,重慶璞足軒足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璞
發布時間:2023.04.11 -
中國電影靠版權“出圈”
,近年來,優秀的懸疑電影作品層出不窮,觀衆的觀影水平也在提高。他認爲,創作一部懸疑片的過程,也是跟觀衆賽跑、鬥智鬥勇的過程。爲此,他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特别注重節奏的把控,希望能夠在觀衆剛好要猜到答案的時候,讓觀衆提前知曉答案,同時又能帶着觀衆進入下一個懸念。 很多懸疑電影透露着一種陰郁、壓抑的情緒,《消失的她》則不同。崔睿表示,該電影不同于以往懸疑片的色彩運用,沒有選擇大量的冷色調和低飽和的色彩,而是
發布時間:2023.07.24 -
視聽作品中音樂的版權問題探究
目次 一、《著作權法》第17條的音樂作品指什麽? 二、整體使用視聽作品還有無音樂版權? 三、兩筆許可使用費是否合理? 四、如何正确适用法律規定? ·結語 【内容提要】 現行《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的音樂作品,主要是指狹義上專門爲電影、電視劇等視聽作品而創作的主題曲或配樂,也包括之前已經發表的、通過許可使用合同被用于視聽作品創作中的音樂作品。該音樂作品的初始版權人爲詞曲作者。詞曲作者既有權就他人
發布時間:2023.08.14 -
海南自貿港出具首個視聽作品禁令裁定
視聽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爲,由于互聯網侵權行爲具有傳播速度快、範圍廣等特點,而案件審理需要一定周期,等到案件生效判決确定停止侵權行爲,客觀上不利于防止損害的擴大。 海南自由貿易港知識産權法院及時作出上述裁定,充分發揮了行爲保全制度的時效作用,提高了知識産權司法救濟的及時性和便利性,對規範互聯網平台的運營秩序,維護良好的互聯網生态,發揮司法保護産權的作用,爲海南自貿港建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具有
發布時間:2021.08.10 -
《長安三萬裏》就未經授權使用素材發布緻歉聲明,現已授權
日前,一則“長安三萬裏緻歉聲明”的詞條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電影《長安三萬裏》官微就藝術設定集中的素材版權問題發布緻歉聲明,引起衆多網友圍觀,截稿前,話題今日閱讀量達到1.3億次。 聲明稱,經網友提醒,電影《長安三萬裏》藝術設定集中未經授權使用“EXCA_包小汪不開班”的個人作品《伎樂天》,經核實,該素材的确爲未經其原創設計者授權使用。 在此,追光動畫爲該藝術設定集相關編輯和校對工作中出現的失誤
發布時間:2023.08.18 -
未經許可使用視聽作品原聲的侵權認定
近年來,随着“聲音經濟”的迅速發展,出現了有聲書、廣播劇、視聽作品原聲等多種形式的聽覺産品,随之而來亦産生了形式多樣的著作權糾紛。司法實踐中,較爲常見的糾紛是未經許可将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字作品進行朗讀制作成有聲書在網絡平台播放,以及未經許可将相聲、演講、授課的音頻放置網絡平台播放。相較于傳統的直接使用音頻,或将文字作品通過朗誦或技術手段直接轉換爲音頻的行爲,在近期的司法實踐中出現了未經許可
發布時間:2023.10.11 -
未經許可使用視聽作品原聲的侵權認定
近年來,随着“聲音經濟”的迅速發展,出現了有聲書、廣播劇、視聽作品原聲等多種形式的聽覺産品,随之而來亦産生了形式多樣的著作權糾紛。司法實踐中,較爲常見的糾紛是未經許可将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字作品進行朗讀制作成有聲書在網絡平台播放,以及未經許可将相聲、演講、授課的音頻放置網絡平台播放。相較于傳統的直接使用音頻,或将文字作品通過朗誦或技術手段直接轉換爲音頻的行爲,在近期的司法實踐中出現了未經許可
發布時間:2023.09.01 -
經營場所提供視聽作品點播服務有關版權問題研究
摘要 在新技術背景下,針對酒店等經營場所提供視聽作品網絡終端點播服務這一行爲的著作權法意義上的性質問題,在學術理論及司法實踐中産生較大争議。本文認爲,酒店的述行爲不宜以放映權定性;在信息網絡傳播權框架下探讨該問題更具有合理性。同時,司法實踐應充分考酒店等經營行業的發展需求和消費者的權益,引導權利人采取更爲合理的維權模式,以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平衡。 關鍵詞:信息網絡傳播權;放映權;獲得作品;分工合作
發布時間:2024.04.07 -
論視聽作品的範圍及權利歸屬
摘 要 2020年修改的《著作權法》第17條用“視聽作品”的名稱取代了“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并将其分爲“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和“其他視聽作品”,分别規定了著作權歸屬。前者著作權由制作者享有,後者則由制作者與作者約定。該規定是建立在有關“視聽作品”的範圍大于“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誤解基礎上的。它導緻難以劃分兩類視聽作品,同時“其他視聽作品”的著作
發布時間:2021.05.26 -
《後浪》vs《非浪》,1:1反諷構成侵權嗎?
産生侵權風險。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類諷刺模仿類短視頻創作中,如果短視頻符合獨創性的要求,則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類電作品。不久前,醞釀多年的《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出爐,其中草案将“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改爲“視聽作品”,也就是說涵蓋了多元化的短視頻類型,爲短視頻創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此條内容的修正不僅适應新時代下短視頻發展的新形勢,同時與國際公約接軌,體現了我國著作權法
發布時間:20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