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利
-
商标
-
版權
-
商業秘密
-
反不正當競争
-
植物新品種
-
地理标志
-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
技術合同
-
傳統文化
律師動态
更多 >>知産速遞
更多 >>審判動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視點
更多 >>裁判文書
更多 >>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提升國家競争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都有着重要影響。據預測,到2030 年,人工智能将推動全球GDP增長14%,對全球經濟貢獻高達13 萬億美元,足以比肩 19世紀的蒸汽機、20世紀的工業機器人等帶來的變革性影響。
爲了維持在全球的軍事核心和霸主地位,世界軍事強國都把軍用人工智能作爲“改變遊戲規則”的颠覆性技術加以研究,不斷加深人工智能的軍事應用,自主武器裝備和無人系統加速發展、智能指揮控制和作戰應用系統投入使用、實戰演習平台訓練升級、“混搭式”協同編組蓬勃發展、“超級戰士”概念初現,智能化競争已拉開帷幕。2018 年 7 月,美陸軍參謀長提出人工智能将對軍事行動産生根本性影響,可能改變未來戰争的特征。爲此,本文研究分析了世界主要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及其在軍事領域的應用進展,提出對我國加強人工智能國防應用的啓示和建議。
一、人工智能内涵及應用
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拟、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标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複雜工作。人工智能自誕生以來經曆了“推理期”、“知識期”和“機器學習期”,由于早期的系統效果不理想及 5 代計算機的失敗,曾多次進入低谷。2010 年後,由于其在語音識别、計算機視覺領域相繼取得重大進展,圍繞語音、圖像等人工智能技 術的創業大量湧現,從量變實 現 質 變。據 CB Insights、Venture Scanner、Statista 以及麥肯錫的報告分别顯示 2017 年全球人工智能融資約爲152 億美元、70 億美元、70-90 億美元和 90-135 億美元,較 2016 年增速分别爲 144%、94%、62% 和 50%。由于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别、機器學習等多項智能技術可對人臉、指紋、虹膜、掌紋等多種生物特征進行身份識别,其中人臉、指紋、虹膜等三大生物特征共占全球生物識别市場份額的 80%以上。人工智能的“頭雁效應”也日趨明顯,正在改變金融、消費、醫療、教育、制造、服務和軍事等行業的方方面面,爲人們提供個性化、高質量的智能化便捷服務。
2018 年,人工智能行業真正進入了落地實踐階段,産業化進程加速推進。國内外大力投入發展人工智能産業,一批獨角獸企業脫穎而出,成爲行業領先者。近日,CB Insights 發布了 2019 年度人工智能初創企業100強。其中,共 有 11 家 獨角獸公司進入榜單,包括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初創公司商湯科技(SenseTime)、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公司 UiPath 和Automation Anywhere、 安全公司依圖科技(Yitu Technology)、無人駕駛汽車創業公司小馬智行(Pony.ai)、面部識别服務提供商曠視科技(Face++)和初速度公司(Momenta)等,他們通過技術創新爲人工智能行業應用提供了先進的硬件、數據基礎設施和智能解決方案。
二、世界主要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布局
目前,全球正在走向 AI 驅動的生态系統,世界主要國家将發展人工智能視爲提升國家競争力以及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國家戰略,相繼發布人工智能政策和規劃,競争趨向白熱化。
美國屬于全球 AI 發展第一陣營,也是全球 AI 技術的領導者。它重點布局互聯網、芯片與操作系統等計算機軟硬件、金融領域、軍事以及能源等領域。2018 年 5 月,美國白宮舉辦人工智能峰會,并成立了人工智能特别委員會,以保持其全球的技術領先地位,改善聯邦政府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提高人工智能創新自由度與靈活性。2019 年 2 月 11 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份名爲“維護美國人工智能領導力”的行政令,啓動“美國人工智能倡議”。這是一項事關美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國家級重要戰略,旨在從國家戰略層面調動更多聯邦資金和資源用于人工智能研發,确保美國在人工智能等相關領域保持研發優勢。可以看出,近年來,美國逐步意識到人工智能行業的競争壓力,爲了繼續保持其人工智能的全球領先地位,也将人工智能上升爲國家級戰略,通過加強國家層面戰略布局,搶占人工智能研發優勢。
歐盟多管齊下推動歐洲人工智能的發展。2018 年 4 月,歐盟委員會發布《歐盟人工智能》,提出将采取三管齊下的方式推動歐洲人工智能的發展。7月,德國發布《聯邦政府人工智能戰略要點》,要求政府加大對人工智能相關重點領域的研發和創新轉化的資助。此次發布的戰略要點文件旨在将德國人工智能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向世界領先水平,以負責任的方式促進人工智能的使用,造福社會,并釋放新的增值潛力。2018 年 12 月,法國政府公布國家發展人工智能戰略計劃,預定在 2022 年以前斥資 6.65 億歐元,将利用法國在數學研究方面的優良傳統,把人工智能發展提升到全球最高水平。計劃的目标是“和德國及歐盟一起,在人工智能發展方面能夠與中國和美國競争”。除了歐盟主要國家,日本、印度等國家也加快制定人工智能國家戰略。2017年3月,日本 AI 技術戰略委員會發布《人工智能技術戰略》報告,闡述了日本政府爲人工智能産業化發展所制定的路線圖,并将 2017年确定爲人工智能元年。2018 年 5 月,印度發布《國家人工智能戰略》,旨在實現“AI for all”的目标,加快人工智能在整個産業鏈中的應用,最終實現将印度打造爲人工智能發展模本的宏偉藍圖。
近年來,我國也不斷加強頂層謀劃,積極搶抓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機遇。2017 年 7 月,中國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發布前後,《“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互聯網 +”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計劃》《機器人産業發展計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相關文件陸續出台。2018 年,我國發布《人工智能标準化白皮書(2018 版)》,呼籲社會各界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及其産 業 發 展。2018年10月31日 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爲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利用作出頂層謀劃和設計,明确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方向與目标。
三、國外人工智能在國防軍事領域的應用進展
爲了維持在全球的軍事核心地位,國外主要國家普遍把人工智能視爲維持全球軍事霸主地位的戰略核心技術,并重點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在國防及軍事領域的應用。
美國五角大樓爲了應對未來可能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已将人工智能置于維持其主導全球軍事大國地位的戰略核心,并将人工智能、自主技術及先進導彈視爲支撐美國反制未來數十年威脅的關鍵。美國防部 2019年 2 月 12 日公布《2018 年國防部人工智能戰略摘要》,其中分析了美國防部在人工智能領域面臨的戰略形勢,強調了該戰略旨在保持美國的軍事戰略地位,并促進美國的安全和繁榮。早在 2016 年,美國爲保持軍事優勢推出了“第三次抵消戰略”,其核心就是發展颠覆性先進技術武器,關鍵技術領域包括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機器、人機協作、先進有人 / 無人作戰編組等。從國防預算來看,人工智能已經成爲美軍的最優先投資領域,在 2017 财年國防預算中,約有120 億 -150 億美元用于人工智能和自動武器的研發。此外,美國還利用人工智能預測内亂、軍事沖突。
俄羅斯、印度也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在軍事和國防領域的應用。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誰成爲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者,誰将成爲世界的統治者”。俄羅斯國防部成立的先進技術研究基金會強調發展圖像識别、語音識别、自主軍事系統控制以及武器生命信息支持等人工智能技術。俄羅斯聯邦發布的《2018-2025 年國家武器發展綱要》中,研發和裝備智能化武器裝備被列爲重點内容,主要包括空天防禦、電子戰、網絡戰、無人機、機器人、單兵防護等建設方向。2018 年,俄羅斯國防部開展了“機器人技術設計師”競賽,特别關注大數據技術、機器視覺和機械制造,旨在開發人工智能。2018 年 2 月,印度國防部成立了由 17人組成的“人工智能工作組”,旨在将人工智能充分用到軍事領域,着手開發用于未來戰争的人工智能動力武器和監視系統,以提高印度的防禦和進攻作戰能力。其重點研究方向包括模拟演習和訓練、網絡安全、航空安全以及發展緻命性自主武器系統、無人監視技術、智能和偵察技術等。
随着人工智能向戰争的全要素滲透、與作戰的全過程融合,國外主要國家多舉措探索人工智能作戰應用,引起了武器裝備、作戰應用系統、作戰力量等方面的顯著更新,軍事智能化競争已拉開帷幕,主要表現爲以下五個方面:
(一)加速武器裝備智能化,無人系統、軍用機器人自主性增強
2018年8月30日,美國國防部公開了《無人系統綜合路線圖(2017-2042)》,這是美國自 2001 年以來發布的第 8 版 無人機 / 無人系統綜合路線圖,概述了美國防部計劃在未來 25 年内如何發展和應用無人系統,并用于指導美國軍用無人機、無人潛航器、無人水面艇、無人地面車輛等的全面發 展, 确定“互操作性、自主性、安全網絡和人機協同”爲四大關鍵主題。美空軍頒布面向2035 年的《無人系統地平線》技術評估和預測報告認爲,未來各類 無人系統與作戰平台的自動化、自主性和遠程遙控性能将不斷取得突破。2015 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新增了“大腦皮質處理器”等研發項目,通過模拟人類大腦皮質結構,解決即時控制等難題,以大幅度提升無人軍事平台自主能力。近期,美國空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完成大型主戰武器平台(如 B-2、F-15 以及F-35)的功能轉型。俄羅斯國防部發布的《2025 年先進軍用機器人技術裝備研發專項綜合計劃》中要求,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是重點研發的新軍事技術,至 2025 年,無人作戰系統在俄軍武器裝備中的比例将占到 30%。俄戰略導彈部隊正在研制的“狼式 -2”移動式機器人系統能實現精準控制,在高速運動的情況下擊中目标。韓國和以色列研制出了具有自動監視和自主決定開火能力的邊境巡邏機器,以色列已在其境内部署自主性很高的“哈比”無人機。
(二)研制智能作戰應用系統,指揮控制效率大幅提升
各軍事大國不斷發展指揮控制自動化系統和智能作戰應用系統,逐步構建起功能強大的網絡信息體系,追求比對手更強的信息優勢和決策優勢。目前,美軍正式提出了“算法戰”概念,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逐步推進。2018年,美國防部“算法戰跨職能小組”項目提出開發可幫助美軍快速分析無人機收集的 ISR 數據的機器學習等相關技術。美特種作戰司令部正在建立這種大型、穩健的信息數據庫,确保人工智能平台學習應用。美國陸軍研制的“陸軍全球軍事指揮控制系統”,目前已經裝備陸軍航空部隊運輸直升機,可使直升機駕駛員與前線士兵保持聯絡,并指揮地面部隊。最早,美國爲了推進網絡中心戰概念建設并建立針對網絡入侵的智能診斷信息系統等軍事系統。
(三)催生新型作戰力量,“混搭式”協同編組蓬勃發展
随着無人機編組、戰場機器人士兵編組以及無人與有人作戰單元的協同編組走向戰場應用,各類“混搭式”新型作戰力量不斷出現。用于信息支援、指揮控制、效果評估、後勤保障的“雲端大腦”、“數字參謀”、“虛拟倉儲”等人工智能作戰力量将在未來戰争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進一步豐富新型作戰力量的内涵。美軍還将進一步推進有人平台與無人平台之間的協同編組演訓,俄羅斯軍隊計劃組建可與人類戰士并肩戰鬥的機器人部隊。
(四)訓練升級實戰演習,網絡攻防能力大幅提升
基于人工智能強大的數據庫分析能力以及軟硬件的脆弱性分析和加固防護,可以有效提升網絡安全防禦能力。近年來,美軍網絡司令部重點基于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研發針對網絡入侵的智能診斷信息系統,能夠自動診斷網絡入侵來源、己方網絡受損程度和數據恢複能力,不斷推進美國“網絡中心戰”概念建設。美國及其盟友持續組織“施裏弗”太空(網絡)演習、“鎖頓”網絡安全演習等活動,就是對其人工智能信息系統的反複測試和升級演化,通過持續的對抗演習實現對人工智能系統和各類無人化作戰平台的升級訓練,是戰鬥力提升的重要方式。
(五)延伸人類體能智能,“超級戰士”概念初現
人工智能技術與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和生物技術的交叉融合使得人的體能、技能和智能将進 一步得到擴展。比如,外軍通過研發機械外骨骼打造體力倍增的“機甲戰士”,通過生物信息芯片的植入來提高人類戰士的記憶力與反應能力,以更好地适應未來高度信息化的作戰環境。美軍、俄軍、法軍、德軍等均裝備了具有智能化信息感知與處理能力的數字化士兵系統,如美軍的“奈特勇士”、俄軍的“戰士”等。美國防部“算法戰跨職能小組”項目還提出“超級使能型作戰人員”概念,旨在爲突擊隊提供增強的能力,包括通信、計算、數據 / 傳感器以及人 / 機界面等能力。
四、對加強我國人工智能國防應用的思考
人工智能技術對于軍事革命和未來戰争的颠覆性意義已凸顯。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态勢良好,國防運用需求廣闊,加強人工智能國防應用已是大勢所趨。爲此,提出對加強我國人工智能國防應用的幾點建議如下:
(一)突破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搶占未來國防科技制高點
我國應敏銳感知人工智能在國防領域的發展态勢,識别其戰争屬性,發展以智能化爲代表的關鍵技術以及人工智能軍事應用的反制手段。聚焦武器裝備、作戰力量、作戰方式等國防和軍事應用,勇闖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無人區”,加強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戰略前沿技術的融合集成,突破自主武器系統、無人化作戰系統、智能指揮控制決策系統、人體生物芯片、人工智能單兵、網絡戰演習平台等關鍵核心技術,搶占未來戰争制高點。
(二)立足軍民融合,促進資源共享
以軍民共享爲導向部署算法、芯片和數據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支柱技術的研發,建立和規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和軍工單位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确保人工智能在國防領域的應用。鼓勵優勢民口科研力量參與國防重大科 技創新,保證軍民創新資源“共建共享”,以消除各行業之間信息孤島現象,帶動技術與産品國産化和産業化的逐步升級。
(三)積極推動軍隊智能化,助力智慧國防建設
人工智能對提升國防領域的信息處理能力、指揮控制效率以及作戰打擊能力具有明顯優勢。應充分吸收應用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成果,強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對指揮決策、軍事推演、國防裝備的有力支撐,助力我國智慧國防建設。着眼新時代的強軍目标,在國防動員、平台建設、武器裝備、軍事訓練等領域實現智能化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軍隊智能化建設,提升核心軍事能力,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爲世界一流軍隊。
(四)構建人工智能安全保障體系,築牢人工智能安全防線
人工智能是網絡安全的雙刃劍。人 工智能系統或武器裝備一旦被對手通過惡意代碼、指令篡改等手段攻擊,将帶來戰術失利甚至災難性後果;人爲錯誤、機器故障、環境擾動等因素也可能使得系統失去戰鬥效力。要立足我國國防安全,做好人工智能安全防護工作,構建人工智能網絡安全保障體系,結合人工智能發展的特點,多管齊下,築牢人工智能的安全防線。
(五)爲人工智能時代軍事理論和社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警惕人工智能成爲“戰争毒藥”,應重視人工智能在軍事運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全、法律、倫理等問題,加強社會安全監督管控,利用人工智能降低平民傷亡及其他附帶毀傷風險,讓其爲人類的和平福祉服務,而不是成爲“惡魔的幫兇”和“戰争毒藥”。積極參與人工智能國際軍備控制讨論與談判,爲探索适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社會治理模式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評論